潮語文化 -- 陳志君

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澳門這個小城市在回歸後的十年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社會的發展與當地文化是分不開的。儘管社會在不斷改變中,但筆者認為一些核心價值是需要保留及承傳的。
就以近幾年的潮語文化為例,隨著社會的開放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們也發現年輕的一輩有他們溝通的用語及方式。那些”超”、”爆”、”屈機”、”O嘴”等的流行語、形容詞及助語詞充斥在他們的日常口語及文字上的交談表達。教育及青年工作者也因此而需要就潮語的認識而急忙”補課學習”,否則他們不會明白年青人間的交談內容及溝通模式。據筆者從年青人的口中了解,他們喜歡用潮語,主要歸納為兩大原因:認受性及方便。
年青人在成長階段除需要父母的關愛、同樣需要同輩的認同。因此,潮語便成為他們彼此認同的標記。此外,潮語的用法基本沒有固定規範準則或詞彙結構,反正多人使用便可成為潮語,故在學習及應用潮語比學習正統的語文詞彙更為容易及受歡迎。因此,我們往往聽到年青人把潮語發揮得淋漓盡致,”超勁”、”超正”、”超難”、”爆笑”及”爆勁”等等的語彙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用語,而且更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年青人幾乎在口語表達上已把“超”或“爆”這類潮語掛在嘴邊,甚至出現過份依賴的情況,即幾乎沒有用上這類潮語就不能表達自己,這些潮語甚至已開始出現在書面語上。筆者擔心經過一段時間後,年青人的語文基礎將日漸薄弱,表達能力將顯著倒退。更甚者這些潮語助語詞及形容詞將會變成與一般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士所說的粗言穢語一樣,沒有用上它就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感受。這樣發展的話,年青人的語言、思維及表達能力將會變得狹窄及膚淺。面對這些次文化的沖擊,我們是否需要關注?又或者可以做些甚麼?
近日在香港某個電視節目中,主持人透過遊戲及嘉賓的介紹讓觀眾認識及重溫中國語文詞彙、詞意及其正確讀音。筆者認為本地媒體或學術機構可多辦這類型的節目或活動,去降低潮語對年青人的影響。文化並非單是文物遺產, 而是具有生命力。我們與其受潮語文化的影響,同樣也可創造條件,推廣“正字文化”(指正確運用字詞),把我們中國的優良語文文化承傳下去。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普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