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說 -- 李祥立
平衡是一種哲理,有兩極平衡和多維平衡兩種形式,是很多深奧理論的基礎。我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很早就提出“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平衡的概念(西方亦早有“to steer a middle course”的說法,但沒有我國那麼系統化)。又我國古代的錢幣絕大部份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型態。圓表天,方表地,錢幣上刻有錢文,代表人,合起來取意:得天時、地利、人和(注1)。事實上這三方面如能平衡,定必國運興隆,國泰民安。這是古人的智慧,這說法在今天的社會,依然適用。
在數學中,有關“相等”、“相當”和“等價”等概念,幾乎無處不在。在物理學中,有諸多的守恆定律。在化學中,分子方程所表現的平衡是很多重要理論的核心。在中、西醫的理論中,很重視人的身體裡面各系統的平衡。在生物學中,有生態平衡、食物鏈的平衡等理論。在經濟學中,有供需平衡的理論。在營養學中,很重視飲食的均衡。在管理學中,有集權與分權的平衡。在政治學中,有專制與民主的平衡。在一切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甚至玄學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平衡的理論(文學中的對偶是一種平衡的形式;玄學中很注重陰陽、五行等的平衡),而且是相當重要的核心思想。要注意的是:平衡的支架不一定要放在兩極(或多維)的正中央,有時要因應個體或形勢的特殊情況而定,況且平衡的關係有時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在下面,筆者試就自己的看法,闡述一些與每一個人的成長、起居息息相關的平衡智慧。
在人的生長和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全人教育」,即: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發展。五育均衡,是我國從古代(提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歸納起來,就是上述之五育)至現代的一貫教育理論。現代之西方教育家亦普遍認同我國的看法,如Levin教授曾在數次的演講中都有提及(注2)。Howard Gardner倡導的多元智能理論(注3)如應用到教育方面,亦不出上述五育的範疇。台灣實踐大學校長張光正說:「全人教育講究的是追求天、人、物、我和諧之平衡概念,強調追求專門與通識的平衡、個人與群體的平衡、學養與人格的平衡,以及身、心、靈的平衡。」(注4) 筆者認為,天、人、物、我指的是:宇宙、眾人、萬物(包括動、植物和沒有生命的物體)和個人自身。這四者的平衡包括環保、私德和公德、與群體和萬物和諧相處等教育。在他的說話中,筆者覺得還要關注:學與思的平衡(注5)、創新與紮基的平衡、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又台灣屏東師範學院一位研究生說:「全面的教學品質是一種知、情、意、行並重的全人教育。」(注6)意謂知、情、意、行四者要均衡並重。上述教育理論涵蓋甚多兩極與多維的平衡。
每一個人一般都擁有兩種資產:金錢和學識,而人生絕大部份時間都用在這兩種資產的積累、管理和運用上。這兩種資產對人都很重要,但是第二種資產遠較第一種資產重要,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是要運用第二種資產去獲取第一種資產的。兩種資產都有一些共同性質:
1. 積累越多,往後積累的速度就越快(在金錢上而言,是因為利疊利所產生的複利效應;而在學識上而言,是因為學識越豐富,領悟和吸收也就越快);
2. 兩種資產的積累、管理和運用都需要智慧。
但智慧建基於學識,因此這也是第二種資產較第一種重要的另一明證。不過,更重要的是心態:兩種資產的積累、管理和運用都要循正途進行(亦即:應該 “取之有道” 和 “用之有道”),否則積累越多,為禍越大。因此,心態的平衡,在這兩種資產的積累、管理和運用上至關重要。這兩種資產的最大不同點是:使用了的金錢已經不再擁有,而運用過的學識還是屬於自己的。
正如積累學識需要五育均衡,積累金錢亦需採取平衡風險的一籃子(即多類型)投資,但千萬不要投機。投機(例如賭博)與投資的一個不同點是:投資可「以時間換取得勝的空間」(即可選擇結果對自己有利時才清算)。
|
在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上很重視現金的流通(cash flow),既不要讓任何項目缺乏資金支持,亦不讓任何部份資金呆在那兒不去生息。同樣,在知識的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上,亦應關注知識的流通(knowledge flow),不要讓任何部份的知識停留不動,即是要不斷讓新的知識取代已過時的知識。在財務管理上,大部份人都懂得關注如何能使其儲蓄不停地保值、增值,但在知識的管理上,並沒有很多人能實行終身學習,讓其已掌握的知識不斷更新和增加。愈有錢愈需要多一些學識去管理財務和制約自己不亂揮霍。反之,擁有豐富學識但缺少金錢亦會減低自己的出頭機會(錢雖非萬能,但可以買到更多的機會)。因此,對於這兩種資產的積累、管理和運用,要均衡重視。兩者的對應關係,如下表所示:
金錢 |
學識 |
積累(儲蓄)金錢 |
積累學識 |
財務管理 |
知識管理 |
運用金錢 |
運用學識 |
保值 |
讓已獲得的知識與時並進 |
增值 |
增加學識 |
一籃子投資, 均衡風險 |
五育均衡, 既專又博 |
複利效應 |
學識越多, 吸收新的學識越快 |
現金流通 |
知識更新 |
至於處世態度方面,古人有很多明智的說法。子貢曾經說過:「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注7),諸葛亮說:「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注8),均是採執中的平衡心態。朱之瑜說:「不亢不卑,不驕不諂」(注9),莊子說:「不徐不疾」(注10),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注11),又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注12),即亢與卑的平衡、驕與諂的平衡、徐與疾的平衡、直與屈的平衡、巧與拙的平衡、辯與訥的平衡等。這些與平衡有關的智慧,筆者都非常認同。其他方面,在待人、處事上要注意感情與理智的平衡。在金錢的管理上要注意儲蓄與揮霍的平衡。在身體的保養上要注意情緒(喜、怒、哀、樂、愛、惡、慾)的平衡、營養均衡、運動與飲食的平衡。在打扮和修飾方面要注意保守與時髦(前衛)的平衡。在日常作息方面,我國的《書經》老早就告誡人們要知道稼穡的艱難,切勿耽於逸樂(注13),因而我們要關注勞與逸的平衡。
只要我們多留意,多思考,一定會發覺到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接觸到的事物,都隱涵著不少和平衡有關的哲理,有很淺顯的,亦有很深奧的,而且還有不少尚待我們開發的空間。
注釋:
1. 外圓內方其實還有多種解說, 例如: 圓代表“圓潤”, 做事求圓潤則需“動之以情”, 方代表“方正”, 亦即“客觀”, “理智”. 兩者配合即謂感情與理智要平衡, 亦可表人文與科學並重.
v 2. 其中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學, 請參閱:Levin, H. M. "Accelerated Education for an Accelerating Economy", 《Wei Lun Lecture Series VIII》, pp.1-10,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7.
3.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 Howard Gardner一直倡導多元智能理論, 頗受教育界的重視, 多元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
4. 請參閱:張光正“實踐大學九十四年度第一學期校務會議校長致詞”, 刊登於台灣《今日生活》第378期pp. 5-7, 2005.
5.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請參閱《論語》– 為政篇.
6. 請參閱: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打開學校大門迎接TQM時代”, 台灣《師說月刊》第106期, pp. 39-41, 1997.
7.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 該段說話引自《論語》– 學而篇.
8. 語出諸葛亮《將苑》– 將材篇.
9.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書十九首》:「聖賢自有中正之道, 不亢不卑, 不驕不諂, 何得如此也!」
10. 語出《莊子》– 天道篇:「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而應於心.」
11.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12.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13. 詳見《尚書》– 無逸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