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日全食 -- 林振誠

自第62屆聯合國大會宣佈2009年為國際天文年起,2009年就格外受到全世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命名動議由國際天文學會(IAU)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提出,以紀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利用望遠鏡觀測星空這一創舉。在中國,大眾關注的焦點更多的落在7月22日那天。在各種媒體的積極宣傳和推動下,無論你是否關心天文動向,都會知道當天中國境內將迎來本世紀觀測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長江流域一帶數億民眾將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一天象奇觀。為開拓澳門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澳門應廣州有關單位的邀請,共同組織學生參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並到蘇州實地觀測日全食。因工作緣故,我隨學生們參加了活動。
中國對日食的記載很早,漢朝古墓中曾出土過許多上面刻有日月星辰圖形的石頭,其中一個圖案是“日月合璧”,亦即太陽與月亮疊在一起,相信這就是當時原始的日食記錄。古時把“日月合璧”分為兩種情況,當月亮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 (稱之為“朔”,即農曆每月的初一),發生日月重疊,月球遮掩太陽光的現象就是日食;當月亮繞行至地球後面, (古時稱之為“望”,即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或十七),發生的日月地重疊,地球遮擋了太陽光照向月亮的現象稱為月食。日全食的完整過程包括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當中以食甚及食甚前後瞬間的景象最為吸引。所謂食甚是指太陽發出的光線全部被月球遮去,白天變為黑夜,世界轉眼成為漆黑大地的奇景;在食甚前和後很短的一瞬間,將相繼出現如同鑽石指環和串狀珍珠的光芒,天文學上稱之鑽石環及貝利珠。
7月19日,我與澳門的同學們一同踏上追日的旅途。行程首站是廣州,同學們一路歡聲笑語,情緒甚為高漲。最投入的當數那些剛踏入青春期的女同學們,她們的話題離不開那美麗耀目卻轉瞬即逝的鑽石環和貝利珠,或許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日食鑽環與她們在珠寶店看中的鑽石指環一樣,牽起了她們情感的漣漪。也許,她們已準備了好久,就等那一刻許下人生最浪漫的心願。男生們多屬實幹派,其中一位長得很結實的小胖哥的準備最充分,他不單帶上新添置的單鏡反光相機還準備了專業腳架,預備一展身手。他還向我抱怨說家裡的望遠鏡實在是太重了,沒法攜帶,否則,他保證能拍出比美專業水平的相片。由於同學們誰都不曾親眼看過日食,相互分享一知半解的認識後,都對這次旅程增加了許多的好奇和期待。到達廣州後,我們隨即與當地學生會合,組成約70人的日食觀測團。澳門的團員都是中學生,廣州除中學生外,亦不乏8-9歲的小學生。作為穗澳青少年交流的品牌活動,組織單位對活動內容作了精心安排,準備了日食基礎理論、觀察方法及攝影技巧等講座,向同學們講授了正確的科學知識,也提高了他們觀測天文現象的與趣。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算,蘇州是江浙一帶最適宜觀測日全食的地區之一,食甚時長約5分鐘。7月21日下午,觀測團結束廣州和南京的活動後出發前往蘇州。團員們經過一路奔波,雖然略帶倦意,但期待多天的日全食即將到來,大都心情興奮。不過,世事多變,好事多磨。從南京往蘇州的途中,天氣慢慢轉差,最後,竟然下起雨來了。“該不會蘇州也在下雨吧! 若是多雲或有雨,可就無法觀看日食了! ”我心裡開始擔心了。有豐富觀測日食經驗的領隊秦校長馬上聯絡身處蘇州的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得悉當地確實是在下雨。為了安慰車上的團員們,秦校長樂觀地說:“大家不用太擔心,現在雨下得大一點,風大一點更好! 風把雲吹走了,明天太陽就會出來了!”。 可惜事與願違,一路上,風沒有大起來,雨還是稀稀瀝瀝、不緊不慢地下著。接近晚飯時間,觀測團終於抵達蘇州並安排在酒店附近的餐廳用餐。但團員們的心思都不在餐桌上,眼光老盯向電視機,細心觀看最新的天氣報導。然而,無奈的現實是明天多雲有雨,蘇州能觀測到日食的機會並不大。大家心存的最後一線希望終於被完全打碎了,飯桌上不斷傳來團員們無奈的歎息聲。“甚麼? 明天你們那邊晴空萬里,肯定能看到,好! 我想辦法離隊到你們那裡!”一位廣州男學生高聲的與他在重慶的同學通電話。“對! 這裡看不了,我們轉到另一個城市去吧! 上海沒雨,離我們這裡很近,1個多小時就到了。”隨即,各種要求轉移地點的意見開始變為主流。組織活動的領導也立即召開會議,討論應變的方法,但由於我們一行人數眾多,當中還有不少是小學生,加上轉移觀測地涉及住宿、用車及預約觀測場地等的安排,臨時改點並不可行。最後,領導們決定既來之,則安之,保持原計劃不變,以保障行程的順利和團員們的安全。
7月22日早上5時,東方地平線上泛起了一抺紅豔的朝霞,這讓早起的團員重新燃起了希望。6時正,觀測團準時出發觀日。我們的觀測點設在石湖景區,離酒店很近,很快就到了。下車時,天空雖然還不時飄來濛濛細雨,但風力明顯增大了,雲層也變薄了,大家患得患失的心情似乎稍稍和緩了一點。石湖景區是個大公園,為了迎接來自各地的觀日團,道路上掛起了各式彩旗,路旁還佈置了各種日食知識展板。一些頭腦靈活的商家借機向路過的人們派發宣傳品,現場顯得熱鬧而有序。我們的觀測點接近景區的中心,前方是一片大草地,視野很開闊,右側不遠處的山坡是紫金山天文臺的觀測駐點,緊鄰我們兩則的分別是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天文學會的駐點。能與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為鄰,我們的觀測點無疑也是上好的位置。此時,各地的的觀測隊也已陸續到場,他們打著五顏六色的隊旗,忙碌地在自己的地盤上設置望遠鏡等觀日設備。接近7時,久違的太陽終於從薄雲裏露出若隱若現的身影,現場隨之響起了一陣歡快的掌聲。我身邊的一位廣州小女孩也終於露出了笑臉,邊跳邊唱:“太陽公公出來了,太陽公公我愛你!”。可惜,人們似乎高興得太早了。半個小時後,太陽公公再次不辭而別,細雨却是不請自來。時間隨着滴滴答答的雨聲慢慢走過,初虧的时刻已經到了,人們還是只能躲在簡易帳篷內無奈地等待著。我們左側不遠處是來自台灣的觀測隊,當中有兩個女孩忽然離開帳篷,冒雨走到草地上跳起舞來。這是什麼回事呢?,我打好傘,好奇地過去問她們是甚麼緣故,她們說是跳停雨舞。哈哈! 求雨舞聽得多,想不到還有停雨舞,估計是她倆即興原創的居多。雨沒有理會台灣女孩,還是在下,而且越下越大,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簡易帳篷已經支撐不住了,雨水從篷頂不斷的滲漏,不少人被弄得全身濕透,但却沒有一個人說要離開回酒店,大家都在堅持,沒有放棄。現場的高音喇叭不停播放着其他觀測點傳來的消息,人們聽著廣播,想像著雲層背後的食既景象,耐心地等待着那一刻--食甚。9時37分37秒、38秒、39秒,天色霎時全黑,一股寒意立時湧來,若不是景區的路燈自動亮起,四周將是伸手不見五指,漆黑一片。大家久候的白晝變黑夜奇景,就在我們身邊奇妙地發生了。現場響起了持續不斷的歡呼和尖叫聲,大家都為這神奇的一刻喝采並争相拿起相機拍下這難忘的時刻。約5分鐘後,黑夜與白晝又作了一次輪換,天色逐漸轉亮,直到11時,整個生光及復圓的過程完成了。
親眼目睹日全食的願望落空了,但零距離感受白晝與黑夜交替變換的興奮仍使人回味無窮。回程的路上,我問澳門的同學:“沒有鑽石環、沒有日月相伴的合照,大家有遺憾嗎? ”有同學說:“沒有,食甚時的感覺很震撼,一生一世都記得! 等待的過程中心情雖然不斷起伏,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堅持到最後,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話說得真有道理,同學豁達的胸懷對我很有啟發。事物往往受很多外在因素制約,未到最後,成功與否往往難以預料。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不輕言放棄,即使最終未能如願,能經歷當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同樣能為你帶來滿足。澳門回歸後,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都會慨嘆生活的轉變來得太多、太快。但未來隨着區域融合的推進和深化,小城走向開放型國際都市的步伐將愈來愈大,更多、更深刻的變革將不可避免地會湧到我們面前。與父輩們相比,澳門的新一代為了適應轉變並實現自我,將需面對更多的挑戰,我們不需因一時難以適應而感到困惑或失落,應學會坦然面對得失,勇於面對各種轉變。只要作好準備,以豁達的心情堅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快樂的人生終將與你同行。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普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