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大賽新聞
許嘉璐教授主講-教育專題演講
 
  
日期:2009年4月25日
 地點:萬豪軒
時間:12:00
 合辦機構: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
主講嘉賓: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教授
 

  
活動剪報:
 
報章來源澳門日報 B07澳聞 2009/4/26 星期日
 
許嘉璐:澳可成跨文化對話窗口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表示,澳門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特殊文化,可以成為歐美文化與內地交流對話的窗口,但如何發揮此作用,除了政府外,民間團體、學校及高等院校都應該有意識地在這方面開展工作。人才培訓方面,他認為面對全球一體化,終身學習是必然趨勢,亦要改變過去培養人才過於專門化,應該培養學生一專多能,以加強他們的競爭力。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澳門中華教育會及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合辦的教育專題講座於昨日中午十二時在萬豪軒酒家舉行,邀請了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主講“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發展與思考”,逾百名澳門教育界人士出席。許嘉璐講述了教育的功能、中國教育事業的歷史,並指出現今的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大專院校是產生思想的地方,必須培養學生有跨文化對話的本領,要具有全球意識、世界公民意識和世界知識,了解世界的狀況,學生才能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學習到一切好東西,亦促使中國的五千年文化為世界作出貢獻。

    澳特殊文化包容性大

    許嘉璐表示,中國五千年沒有中斷的文化有很豐富的底蘊,可以為人類作出很大貢獻。具有四百年的澳門文化已是亦中亦西、非中非西的文化,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特殊文化,不論回歸前或後,澳門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補充部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采,亦包含了澳門的特殊文化。回歸後世界歷史賦予了澳門文化一種特殊性,使澳門如何起到歐美文化與內地交流對話的窗口、管道。例如葡語國家若一下子進入中國,可能會產生語言等不適應的問題,澳門便可作葡語國家進入內地的平台、跳板、管道,亦可令中國的文化走出去。

    中西文化差異可互補

    許嘉璐指出,澳門具有跨文化對話的能力,目前內地很多人對外交往比較少,如果這些人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文化習慣去介紹事物或產品,外國人不容易理解,便不願意看,這需要有一種跨語體系的轉換。澳門在這方面具有優越的條件,除了有數百年與歐洲打交道的經驗,更深層的意義是西方文化歸根結底是希臘羅馬加上基督教文化,其文化從哲學、歷史學、美學等,均與中華文化有非常大的差異,只有中西文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人類才能和諧發展。這項工作和勢頭已經開始,澳門以其特殊性,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土生葡人推文化交集

    至於如何才能發揮作用,許嘉璐指出,在現今全球化、工業化的情況下,在經濟上澳門要起到內地與葡語國家及南歐交往的中介作用,形態文化方面如歌舞、音樂等,也可以起到作用。很多澳門土生葡人是澳門公民,他們具備兩種文化底蘊,已很習慣在澳門生活,如果現在要他們北上工作可能會不習慣,但早晚有一天他們都會進入中國大陸工作,這時又會形成文化交集的狀況。除了政府要就有關方面進行工作外,民間團體、學校、高等院校亦應該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做一點事情。

    籲終身學習一專多能

    有關人才培訓方面,許嘉璐表示雖然不十分熟悉澳門的狀況,但大勢所趨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終身教育。面對科學技術及生產方式不斷更新、不斷前進,舊知識不夠應付,人們要具備新知識應付新的東西,便需要終身學習。其實終身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活到老,學到老”是中國人的口頭襌,全民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政府、教育機構、民間團體亦應該按實際的發展情況,向市民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給大家增長智能。此外,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專多能,應該改進過去教育太專門化的狀況,令學生在面對全球化社會就業時,有更寬闊的適應能力,並要他們能不斷學習,保持競爭力。

 

  


 

   報章來源:市民日報 第四版 澳聞 2009/4/26 星期日

   

  

 

   報章來源:濠江日報 B1澳門新聞 2009/4/26 星期日   

 

 


 

活動剪影:
 
 
 
 
 
  
 
 
 
發佈時間:4/27/2009